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民主人权、气候保护与双边关系

2007年8月28日

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第二天,德语媒体把重点放在中国民主和人权、气候和环境保护以及德中双边关系等话题上。

https://p.dw.com/p/BZ0T
默克尔总理与南京大学师生交谈法制问题图像来源: AP

康斯坦茨的南方信使报发表评论说:“中国领导人虽然可以展示令人目眩的经济发展速度,但他们的政治钟表却走得与众不同。人权组织报道说,那里的打压做法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如果民主国家没有勇气向这个政权询问受害者的命运,那就没有人会做这件事了。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统治者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听得进西方的反对意见。2008年奥运之前,北京要与世界保持良好关系,能听一些批评的话。但像中国这样不断强大的国家不会永远听外国的开导。长远来看,西方必须做好撞南墙的准备。”

新奥斯纳布吕克报认为:“与其前任不同,默克尔总理在中国不回避人权问题。这加强了西方的可信性,同时也为双边关系的继续发展提供了牢靠的基础。默克尔直率的言论绝不会损害商务,因为中国的红色官老爷们是头脑清醒的政治老手,他们的经济大跃进需要伙伴,而德国经济界可以提供很多东西。”

慕尼黑晚报写道:“默克尔在美国总统布什那里没有省略关塔纳摩的话题,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她也正面谈论俄罗斯在车臣的所做所为。现在在中国,他提出了人权这个不受欢迎的话题。人们不禁要问,默克尔能收到多大效果?迄今为止,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压力都一笑了之,因为中国在经济上占优势地位。但为了奥运,中国需要对外展示良好形象,也许这是促使北京开放的机遇。但长期来看,只有西方用一个声音说话,才能取得成功。”

罗斯托克出版的波罗地海日报写道:“中国不制约的经济增长无视严重的生态和危害健康的后果。环保标准低下得令人吃惊,廉价商品也一样。德国总理访问中国时,主动谈这些问题,直至谈到人权问题,这令人敬佩。毕竟默克尔与北京总理的关系已达到可以不用外交词藻的程度,东道主胡温二人对这位‘气候保护大使’的果敢登场做出了友好反应,但只做了相对没有约束力的承诺,令人遗憾。但在中国的战略家那里也许不会得到更多的东西。”

北巴伐利亚日报就德中关系写道:“二十年来,中国这个庞然大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现在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只要贸易兴旺,政治就比较好办。德中两个经济大国的交织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所以,默克尔总理应该有勇气,谨慎而有力地反复宣传民主和气候保护。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其它道路可走,中国、西方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