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话说《赫芬顿邮报》

2013年10月20日

美国最大报社之一的《赫芬顿邮报》,其报导内容由专业记者及博客写手分别撰写。2011年起,该报展开了向外扩张攻势,其触角现已成功伸入德国,但这项成果颇受物议。

https://p.dw.com/p/19zsI
赫邮创办人阿丽安娜. 赫芬顿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赫芬顿邮报德语网络新闻平台近日已经启动,媒体专家、博客作者和网友,数月来就此问题争论不休:有人预见德国新闻事业的行将没落,也有人对此说不以为然。德语是赫芬顿邮报新闻网站推出的第八个外语版本,另外六种语言将在2014年底以前陆续登网,巴西该是报的下一个目标。

奥巴马、麦当娜客串撰稿

赫芬顿邮报美国母语网页取得的成功经验,将使其外语分支从中受益。阿丽安娜. 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于2005年创建了此网络新闻平台,内容除新闻报道外,博客文章、网友评论也一并刊登。美国总统奥巴马或歌星麦当娜(Madonna),都是该平台的客座写手。德语赫芬顿邮报也沿用母报的运作原则。负责德国赫芬顿邮报网版发行的经理人艾卡特(Oliver Eckert)指出:"huffingtonpost.de(德文版)网页,一方面提供新闻报道及记者采写的文章,另一方面也接受读者发表评论、参与讨论,尤其是他们撰写的文章予以刊登上网。这在德语网络媒体中是绝无仅有的。"

Sängerin Madonna
赫邮客座写手麦当娜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赫邮" 的新闻报道并非全部由该报记者亲自采访调查,而是将其它网络媒体的报道加工改写成一篇新的报道。这种所谓的"合成新闻"受到媒体业者的批评。艾卡特表示:"我们的工作非关剽窃,并没有把别人的工作占为己有,而是特别注明:本网站新闻报道基本援引其它媒体消息来源。我们首先是归纳和评价资料来源,同时也重视自己进行调查和采访报道。"

Oliver Eckert Tomorrow Focus Media und Herausgeber der deutschen Huffington Post
德国赫邮网版经理人艾卡特图像来源: Tomorrow Focus Media

全球读者七千七百万

2012年,美版赫芬顿邮报曾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的普利策奖(Pulitzer-Preis)。据赫邮表示,今天该报在美国的月登网人数高达4780万,全球总数为7700万。德国最大新闻网站《图片报》的月访量为1亿5千万,《明镜》网约为1亿8千7百万。现在赫芬顿邮报进军全球市场,与在地国的媒体伙伴携手合作:法国的合作伙伴是《世界报》(Le Monde),德国是互联网企业,出版《焦点周刊》(Focus)的 "明日焦点股份公司"(Tomorrow Focus AG)。赫邮德国业务的目标是:5年之内使每月用户人数达到9百万,并争取设于慕尼黑的赫邮分部上升为德国五大新闻门户网站之一。

David Wood Huffington Post Pulitzer Preis 2012
2012年赫邮普利策奖得奖人David Wood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赞成数字变革

"艾卡特介绍赫邮德语网页新闻工作时说:"我们会设置自己的主题,但起始阶段的重点是放在推销产品上。赫邮的视角明确:我们赞成数字化变革,但会正视可能出现的问题,因为数字化涉及的是整体生活领域,包括经济、社会媒体、文化和政治等。"

Symbolbild Großes Geld durch Blogging
数字化变革影响深远图像来源: DW-Montage

德国出版界及其它新闻门户网站对于新竞争者的出现反应强烈,他们不仅担心用户被瓜分,更担心收入受影响。

据"联邦德国报业出版联合会"(Bundesverband Deutscher Zeitungsverleger)表示,将引进60种不同的网络付费模式,以促进未来的网络质量新闻。而赫邮为一免费新闻网,广告是其唯一的经费来源,随着网络版图的扩张,该报为广告商提供了一个国际促销平台。

免费的客座写手

赫邮允许所有网友作为客座写手上网评论的做法遭致非议:写手无偿工作,而赫邮女创办人却能从中获益2亿3千万欧元 - 2011年,赫芬顿将其企业卖给了美国在线AOL公司,而她本人仍担任该报美国版总编。

Logo AOL
赫邮易手美国在线AOL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

推出德语版赫芬顿邮报,在研究德国媒体文化的格力莫研究所所长(Grimme-Direktor Kammann)卡曼看来,具有"很大的冒险成份"。他认为德国市场无此需求:"德国的品牌纸媒及网媒具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而一家进口的网络平台,所提供的基本上是将外来材料加工转卖的"大杂烩"式产品,它是否能塑造出吸引人的特色,很令人怀疑"。慕尼黑"德国新闻学院"(DJS)校长萨德罗钦斯基(Jörg Sadrozinski)则予以肯定,认为新产品可为媒体市场增添色彩。不过他表示:"新闻报道事关"信任",赫邮首先需在此下功夫。"

少见网络特色

"媒体记者及博客作者丹尼尔·费涅(Daniel Fiene)认为,赫芬顿邮报早应启动德国市场,他认为,传统德国新闻网页的内容大同小异, 他说:"他们主要是以自己的纸媒或电视产品为报道依据,具有网媒特性的内容基本上很少见。赫邮模式类似"脸书"(Facebook),除新闻报道外,还刊登许多经编辑部评审过的读者评论文章" 。虽然如此,费涅认为德版赫邮的处境可能不轻松,因为:"与美国网络用户相比,德国网民对新产品的态度谨慎保留得多"。2004年起,费涅是德国网络杂志《Was mit Medien》的负责人。

Daniel Fiene Medienjournalist Was mit Medien beim Radio Wissen 2011
网媒记者及博客作者丹尼尔·费涅图像来源: imago

贬值新闻学

如果网络平台将网上最火的材料编辑加工后再回馈读者,有可能导致某些品牌媒体的重要性逐渐流失。由此衍生的问题是,未来质量新闻还具有多少价值? "德国新闻学院"校长萨德罗钦斯基指出:"无偿网络平台的出现,将导致新闻价值的贬损,因为撰写报道时,最有价值的创意过程不再显而易见"。格力莫研究所所长卡曼表示:"关键在于作为读者的我们,必须认可新闻产品与紧密的工作强度密不可分,必须给予合理的酬报。其实最后受惠的还是读者。"

Arianna Huffington Gründerin der Online-Plattform The Huffington Post
赫芬顿在德国市场推广会图像来源: DW/K. Prevezanos

作者:Klaudia Prevezanos 编译:杨家华

责编: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