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邻国-中国”作者访谈

2006年9月22日

继“未来列强”之后,曾于1974年至1982年担任联邦德国总理的赫尔穆特-施密特与“经济周刊”驻北京记者弗朗克-西伦联合编撰的新书“邻国-中国”将于本月24日由Econ出版社发行出版。在“邻国-中国”出版之前,德国之声记者采访了两位新书的作者。

https://p.dw.com/p/99R5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汉堡“中国时代”开幕式上讲话图像来源: AP

此书以两位作家对话的形式聚焦中国的方方面面,即有施密特与毛泽东、邓小平、朱熔基等政治家的谈话记录,也包括作者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分析以及中国的崛起对西方乃至世界影响的预测。“因为我由衷地希望,西欧以及德国居民能够认识到,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符合我们的自身利益。”

在回答为何在此时推出“邻国-中国”一书的提问时,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毫不犹豫地给出了上述答案。这位年迈老人的中国情结众所周知。施密特是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联邦德国总理。他是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与毛泽东长谈的德国总理。30年时间里,施密特已去过中国10多次,交谈的对象不仅是邓小平,朱熔基等显赫政治家,也包括作家、艺术家等文化界人士。

阅历及对中国的了解赋予这位老人独特的视角,也使其对中国崛起的看法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主流观点。这些观点也吸引了从1994年起开始在北京工作的经济周刊记者弗朗克-西伦的注意力。对中国的好奇使这位德国记者蹋上了中国之旅,一呆就是13年。于2005年出版的“中国密码”一书记录了西伦审视中国发展历程的独特见解。两位作家年龄相差近50岁,但关注中国是他们的共同兴趣。也是“邻国-中国”诞生的基础。弗朗克-西伦说:

“联合写书是因为我们俩人谈中国谈得很投机。也许因为我们俩都没有提出我们的观点是否对中国过于友好这个问题。坦率地说,在交谈中,我从施密特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在对象中国的崛起这样长期的发展过程,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作出现实评估上,这的确令我着迷。”

“邻国-中国”从酝酿到完稿历时一年多,全长约320页,记录了施密特与中国政要的谈话,分析了中国与其邻国及美国的关系,也对未来的世界格局进行了重新评估,因为中国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正是基于这种全球的总体战略考量,才有了“邻国-中国”一书的书名。西伦先生说:“书名是施密特想出来的。邻国-中国以最简洁的语言告诉人们,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通讯技术高度发达,交通便利的全球化的今天,遥远的中国已变成了我们的近邻。我们绝不能忽视她。”

虽然施密特和西伦都热爱和关注中国,但年龄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决定这两位作者有着不同看问题的视角和观点,求同存异在新书中也有所体现。尤其在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的问题上。对于这些观点上的差异,西伦似乎乐在其中:“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也许这正是这本书的有趣之处。比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我对中国影响力的预测高于施密特的估计。”

尽管如此,两位作者均认为,随着中国影响力的迅速增加,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力将会相对减退,包括德国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