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一個德國女記者眼中的中國話劇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5月18日

中國上海是一個經濟繁榮的大都市。但是黃埔江畔的這個大都市的文化生活卻相當貧乏。至少這是德廣聯駐上海女記者羅澤爾曾經的看法。不過羅澤爾在以下這篇極具個人色彩的報導中,介紹了上海戲劇界中一些引人注意的變化:

https://p.dw.com/p/53su
話劇並非西方人的專利圖片來源: Stadt Essen

我越來越喜歡到中國的劇院觀賞話劇,這不僅是因為我對中文的理解力日益增強,同時也因為中國劇場裡劇目的選擇性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有趣。周六的晚上,我觀賞了「北京中國國家話劇院」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戲劇沙龍」演出的話劇「哥本哈根」。

這是英國作家弗拉伊內於1998年完成的一出三人舞台劇作。它是以兩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丹麥籍的波爾及德國人海森堡的對話為主軸,探討兩位科學家在獨裁體制下的責任感。在這個以40年代初為背景的話劇中,波爾對海森堡進行了嚴厲批評,因為他在納粹政權下,仍然保持了對國家的忠誠。

「哥本哈根」的導演王曉鷹,在中國劇壇享有盛名,是最不拘泥傳統的導演之一。飾演科學家海森堡和波爾以及波爾夫人的三名演員,在慘白佈景的舞台上,穿的也是白得耀眼的戲服。除了演員的對話及表情動作外,導演還運用了真實歷史事件回放的投影手段,例如廣島原子彈爆炸的鏡頭等。這出話劇,僅只演員充滿張力的深入對話,就足以緊扣著觀眾的心弦。

雖然演員梁國慶以典型中國式的誇張演技扮演海森堡,但他非常突出的表現了在納粹主義掛帥時期,一名科學家在愛國情操和對人類的責任感之間面臨抉擇的矛盾和痛苦。

劇情進行到這裡,人們不禁聯想起,直到今天,中國依舊會給不遵循政府政策路線的人迅速扣上叛國者的帽子。因此,這出話劇在中國上演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

觀眾對這出戲的反應熱烈,他們給予的掌聲,以中國的標準來說出奇的長久。三名演員謝幕時,一再向觀眾鞠恭敬禮表達謝意,最後導演邀請觀眾一同進行討論。雖然這在中國極不尋常,但將近半數的觀眾留了下來。演員換過服裝後,王曉鷹導演向觀眾表示,由於這出話劇在許多國家獲得了廣大反響,因此他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把這個劇本翻譯成中文。他邀請觀眾向他本人及演員提問,並希望觀眾在提問之前,簡單介紹一下自己從事的工作,以便讓他瞭解是誰對這出戲感興趣。

首先提問的是一名年輕的女職員,她想進一步知道,導演為什麼偏偏挑選了這出戲。王導演回答說,當年他留學美國學習戲劇期間,經常看話劇。這出話劇所釋放出的能量,在中國前所未見,但在這個演出之夜,他第一次感受到了這種力量。觀眾熱烈的掌聲表明,他們可能也獲得了類似的感受。

一名戲劇系的學生問道,作為一個演員,對劇情和角色的投入必須達到什麼程度。三名演員都分別給了他中肯的回答。觀眾離開劇院時,還繼續不斷的深入討論著,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神色。也許這些觀眾還會再度回到這裡觀賞戲劇,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個難能可貴的,可以對爭議性議題暢所欲言、公開討論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