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一个德国女记者眼中的中国话剧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5月18日

中国上海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大都市。但是黄埔江畔的这个大都市的文化生活却相当贫乏。至少这是德广联驻上海女记者罗泽尔曾经的看法。不过罗泽尔在以下这篇极具个人色彩的报导中,介绍了上海戏剧界中一些引人注意的变化:

https://p.dw.com/p/53su
话剧并非西方人的专利图像来源: Stadt Essen

我越来越喜欢到中国的剧院观赏话剧,这不仅是因为我对中文的理解力日益增强,同时也因为中国剧场里剧目的选择性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趣。周六的晚上,我观赏了“北京中国国家话剧院”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演出的话剧“哥本哈根”。

这是英国作家弗拉伊内于1998年完成的一出三人舞台剧作。它是以两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丹麦籍的波尔及德国人海森堡的对话为主轴,探讨两位科学家在独裁体制下的责任感。在这个以40年代初为背景的话剧中,波尔对海森堡进行了严厉批评,因为他在纳粹政权下,仍然保持了对国家的忠诚。

“哥本哈根”的导演王晓鹰,在中国剧坛享有盛名,是最不拘泥传统的导演之一。饰演科学家海森堡和波尔以及波尔夫人的三名演员,在惨白布景的舞台上,穿的也是白得耀眼的戏服。除了演员的对话及表情动作外,导演还运用了真实历史事件回放的投影手段,例如广岛原子弹爆炸的镜头等。这出话剧,仅只演员充满张力的深入对话,就足以紧扣着观众的心弦。

虽然演员梁国庆以典型中国式的夸张演技扮演海森堡,但他非常突出的表现了在纳粹主义挂帅时期,一名科学家在爱国情操和对人类的责任感之间面临抉择的矛盾和痛苦。

剧情进行到这里,人们不禁联想起,直到今天,中国依旧会给不遵循政府政策路线的人迅速扣上叛国者的帽子。因此,这出话剧在中国上演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观众对这出戏的反应热烈,他们给予的掌声,以中国的标准来说出奇的长久。三名演员谢幕时,一再向观众鞠躬敬礼表达谢意,最后导演邀请观众一同进行讨论。虽然这在中国极不寻常,但将近半数的观众留了下来。演员换过服装后,王晓鹰导演向观众表示,由于这出话剧在许多国家获得了广大反响,因此他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剧本翻译成中文。他邀请观众向他本人及演员提问,并希望观众在提问之前,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从事的工作,以便让他了解是谁对这出戏感兴趣。

首先提问的是一名年轻的女职员,她想进一步知道,导演为什么偏偏挑选了这出戏。王导演回答说,当年他留学美国学习戏剧期间,经常看话剧。这出话剧所释放出的能量,在中国前所未见,但在这个演出之夜,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这种力量。观众热烈的掌声表明,他们可能也获得了类似的感受。

一名戏剧系的学生问道,作为一个演员,对剧情和角色的投入必须达到什么程度。三名演员都分别给了他中肯的回答。观众离开剧院时,还继续不断的深入讨论着,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神色。也许这些观众还会再度回到这里观赏戏剧,因为他们发现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可以对争议性议题畅所欲言、公开讨论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