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上海電影節:對列寧不能說"再見"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6月9日

電影產業近年來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發展。6月5日-13日舉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為中國電影人提供了一個良好機會。然而,不僅不能說"列寧再見",而且"電影院文化已在中國消失。"

https://p.dw.com/p/5AIp
再見列寧一片中男女主角布呂爾和薩斯圖片來源: AP

令人不解的是,去年在歐洲贏得一片贊譽的德國影片「再見,列寧」入選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卻必須更改片名。儘管在許多城市的街頭,好幾個月以前就能買到這部電影的盜版光碟,但在電影節主辦者看來,以「再見,列寧」這樣的片名在中國上映,似乎太大膽了。因為名義上馬列主義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因此,影片的名稱被改為「轉變」。作為德國方面的代表,歌德學院和德國電影出口聯合會儘管心中不悅,卻吞下了這口怨氣。對它們來說,重要的是這部片子能在中國上映。

近一段時間,歐洲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受歡迎的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中國每年只允許上映20部外國影片,而其中大部分還是美國的好萊塢商業大片。但德國製片人施普雷認為,中國人對世界電影的發展動態有著全面的瞭解。施普雷還在同濟大學新開設了影視專業。

他說:「據我對學生的觀察,我不得不遺憾地說,所謂的電影院文化幾乎已經消失了。我的學生們都沒有錢經常上電影院。買一張電影票的錢可以買五張DVD光碟,況且許多片子是電影院裡看不到的。我的學生對世界電影和文化的瞭解相當多,因為他們能買到許多廉價光碟,雖然盜版是非法的,但這是人們瞭解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正是因為有這些光碟,我的學生才能看到那麼多電影,包括電影史上的重要作品。」

同濟大學請外國專家開設新的影視和媒體藝術專業,也說明了中國電影界的變化。然而嚴格的審查制度抑制了人才和創意。北京和西安電影學院的許多畢業生,在吃夠了審查部門的苦頭後,早就轉行改拍廣告了。本次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還舉辦了首次電影投資展,電影節主辦者在報紙上用整版篇幅刊登廣告,征尋演員,製片人,電影創意和劇本,開價最高達50萬元。

德國商人也早已開始參與投資中國電影。著名導演施倫多夫,巴貝爾斯貝格製片廠參與過中國電影的拍攝,一些電影基金會也參與投資中國電影,這樣作是為了長期立足中國這個龐大的電影市場。

不過製片人施普雷告誡人們不要過於樂觀,因為長期來看,中國希望自己成為電影后期製作的重要基地:「西方製片人把目光投向中國,是因為這裡有巨大的消費潛力。可實際情況正相反,現在西方成了市場,製片人在這裡,而不是在外國。中國本土的製片能力不斷提高,已經與外國同行形成競爭。而在中國許多新事物會比別處發展得更快更壯大,因為這是個人口眾多的大國。」

一些在國際上有知名度的中國導演和它們的作品在國內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他們將被作為重點展示。而在嘎納,柏林,威尼斯等影展屢次獲獎的導演張藝謀卻選擇了嘎納而不是上海,作為他的第二部武俠片「十面埋伏」的首映地點。

(凱爾絲汀.洛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