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冰雪世界的藝術家

2012年4月2日

生活在極地地區無疑讓人很難想像,不過有許多生命體頑強的生活在寒冷、黑暗的環境中。

https://p.dw.com/p/14Wej
Eisberg im Ilullissat-Eisfjord, Grönland Bild: Irene Quaile
圖片來源: DW/Irene Quaile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極海與北極海常年被茫茫寒冰覆蓋著,生存條件的異常嚴酷,使這裡看上去似乎並不適合生命的生存。雖然有北極熊在封凍的冰面上出沒,魚類與海豹等各種海洋生物在海洋中游弋。可是對許多人來,北極海冰只不過是一塊塊冰凍的水塊,不過這個印象完全是不正確的!

chi 0204 Überlebenskünstler - MP3-Stereo

冰層中的孔隙和細小鹵水管道都是微小植物、生物的藏身之地,這裡生活著細菌、真菌、藻類、扁形動物、小螃蟹等生命體。他們生存的空間幾乎只有一根頭髮絲那麼寬,而且它們生活的環境往往鹽度非常高,因為當海水結成冰塊時,鹽是不會結冰的,可以為生命體補充其需要的氧分。

對於這些冰層住戶來說,零下20度是家常便飯。他們始終要面對,自己的家園--生存空間隨時都會有完全冰封、消失的危險。就好比一個人站在一個房間,而房間的牆壁兩側逐漸向中間移動,聽起來像是恐怖片裡面的情節!但是這些生存大師們往往各有其招來應對困境。

algen im eis.jpg Titel: Algen in Polareis Schlagworte: Alge, Eisalge, Polareis, Eis, Polarmeer, Meereis Bildbeschreibung: Die braune Färbung des Polareises resultiert von Algen, die in Hohlräumen im Eis leben. In welchem Zusammenhang soll das Bild/sollen die Bilder verwendet werden?: Artikel Bildrechte: - Es handelt sich um ein durch einen Verlag, ein Unternehmen oder eine Institution bereitgestelltes Bild (außer eine Bild-Agentur, mit der die DW einen Rahmenvertrag abgeschlossen hat): Angabe der Quelle/des Zulieferers: Alfred-Wegener-Institut Rechteeinräumung: bereitgestellt von Forscherin des AWI zur Verwendung für einen Artikel über Forschung des AWI Copyrightangabe: Gerhard Dieckmann, AWI Thematische oder zeitliche Nutzungsbeschränkungen: nur bei Berichten über Forschung des AWI. Bei anderen Berichten Pressestelle des AWI kontaktieren.
極地冰藻圖片來源: Gerhard Dieckmann/AWI

抗凍耐寒有訣竅

很多生活在冰層的生物體都會生產抗凍蛋白,並把這種物質傳送到水中。這種蛋白質能與已產生的冰晶相結合,防止晶格凝結,這樣冰晶體積會保持不變,因此對生物體不造成危險。位於不萊梅港(Bremerhaven)的阿爾弗雷德‧韋格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Alfred-Wegener-Institut)發現,單細胞海冰硅藻圓柱擬脆桿藻(Fragilariopsis cylindrus)會生產一種特殊的抗凍蛋白。

這種抗凍蛋白不但可以改變冰晶的大小,還可以改變其內部結構,這樣就可以改變冰的孔隙度。研究員格哈迪說:"我們估計,這種抗凍蛋白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冰,這種方式會讓鹽仍然保留在冰體渠道裡面,鹽如果留在這些細小的通道,冰孔隙的凍結就變得更加困難。"這種抗凍蛋白使得冰不會結成實心的大冰塊,而會形成結構鬆散,有多個孔隙與小管道的冰晶網,這正適合海藻的生存。科學家們證實,在周圍環境特別冷或者是鹽分高的時候,圓柱擬脆桿藻就會分泌這種抗凍蛋白。

八仙"" 各顯神通

除了抗凍蛋白質外,很多冰層住戶還有別的絕招:它們可以分泌一種粘稠物質,比如大型聚合糖分子,在其周圍形成一個保護殼來對抗其周圍的環境。其原理有點類似潛水衣,當潛水員潛入水中時,潛水衣可以防止、減少身體與海水之間的交換,來減慢潛水時體溫散失的速度。

不僅僅是冰,極寒冷的溫度也是生命體的大敵。過低的溫度會使細胞的細胞膜變硬,變脆而失去功效。所以一些冰層"坐地戶們"會生產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細胞膜,這種物質往往會使細胞膜變得更加柔軟和有韌性。

Bildergalerie Nordpol Nestler19.jpg
冰層暗藏生機圖片來源: DW/Stefan Nestler

除了結冰、低溫之外,這些生命體的生存還有另外的挑戰:鹽量過高。生存環境中,高鹽度通常來說對生物是有害的:如果生物周圍的環境鹽份高過於生物體內的鹽分,為了稀釋鹽分,平衡體內外鹽濃度,生物體內的水分就會從細胞流出體外,不過細胞內水份太少就會導致生物的死亡。不過,這些存活藝術家們想出了一個絕招來對付這個自然規律:經過內部積累,生物體內會生產許多如脯氨酸、氨基酸、甘露醇等糖類化合物的分子,這些物質就像外部環境的鹽份一樣,也需要再稀釋,為了恢復體內的平衡,水就會仍然留在細胞裡。

南北極在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是極夜。不過,就算有太陽照射,往往進入到這些冰層住家的只有微弱的光線,特別是住在冰層很厚,而冰表又被雪覆蓋著的"樓層",採光條件更為惡劣。許多依賴光合作用的生命體,比如藻類生物,用自身的調整來適用這種弱光條件,它們或者可以非常有效的捕捉光線,或者是本身可以生產大量所需物質。它們甚至可以自己決定吸取營養的方式:在黑暗的六個月裡,他們切斷依賴光合作用的營養方式,而以海水沖進他們細小的鹽管中的營養素來維持生存。

總而言之,細菌,藻類,蟹和其他物種用他們特有的方式與惡劣的自然條件鬥志鬥勇,頑強的活在這個看起來幾乎沒有生存條件的地方,為南北極帶來了勃勃生機。

作者: Brigitte Osterath 編譯:文木

責編: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