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台灣總統月底出訪友邦

2014年1月8日

台灣總統馬英九月底將出訪非洲及中美洲友邦。專家認為,雖然馬英九在宣佈外交休兵後,兩岸的外交競逐冷靜,但由於擔心類似岡比亞斷交的事件重演,馬英九此行將極力鞏固與非洲友邦關係。

https://p.dw.com/p/1AmxT
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總統馬英九將於1月23日至1月30日率團出訪非洲及中美洲,依序造訪友邦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及布吉納法索,並參加宏都拉斯的新任總統就職典禮。

台灣外交部次長柯森耀在總統府周二召開的記者會上表示,此次出訪定名為「聖宏專案」,政界、商界及學術界等代表將一同前往。據台灣媒體報導,台灣訪問團在去程預定過境德國法蘭克福,回程過境美國洛杉磯。美國在台協會周三已證實訪問團將過境洛杉磯的消息。

馬英九2014年訪問非洲時曾安排出訪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當時因該國總統賓多(Manuel Pinto da Costa)行程無法配合而未造訪。柯森耀表示,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總理去年11月訪問台灣時,代表總統賓多邀請馬英九總統擇期前往該國訪問。

台灣目前擁有22個邦交國,其中多為非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發展中國家。馬英九在任內共造訪了21個國家,此次訪問聖多美將完成最後一塊「外交拼圖」。

擔憂岡比亞斷交事件重演?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嚴震生介紹,台灣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便希望透過援助工作與非洲國家建交,進而保住聯合國席位。在70年代中國大陸進入聯合國後,台灣的邦交國數目不斷減少,至80年代末期在非洲僅存馬拉威、史瓦濟蘭和南非寥寥無幾的邦交國。90年代初期,為了重返聯合國,台灣再次在非洲依靠援助進行外交,全盛時期曾爭取到10餘個邦交國,但在兩岸的外交競逐下又逐年遞減。

他表示,馬英九在2012年訪問非洲時,左傾的賓多剛當選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總統,當時似乎沒有意願接待台灣訪問團,台灣因此擔憂兩國邦交生變。去年11月,與台灣有18年邦交的岡比亞突然單方面宣佈,「基於國家戰略利益考慮」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台灣在非洲的邦交國因此僅存3個,引發台灣執政黨及在野黨立法委員對馬英九外交政策的質疑。台灣外交部副次長柯森耀當時指出,與台灣斷交是岡比亞總統賈梅的個人決定。

嚴震生分析稱,馬英九總統此次出訪鞏固與非洲國家的邦交,或多或少與岡比亞斷交事件有關聯:「過去北京與我們進行外交競逐。如今我們沒有這麼多實力與北京做經濟援助加碼的競爭。過去5年間,因為馬總統提出外交休兵,所以感覺上外交關係應該不會出現問題。」

「大陸更重視兩岸關係」

在這名非洲問題專家看來,岡比亞主動與台灣斷交,或許是基於「不切實際」的想法,認為未來可能有機會與中國大陸建交,從而獲得利益。

Präsident Manuel Pinto da Costa Sao Tome Principe
2012年馬英九訪問非洲時,因聖多美總統行程無法配合而未造訪該國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從台灣在拉丁美洲的邦交國就可看出,有好幾個國家想轉而與大陸建交,但是都遭到中方拒絕。因為中共認為兩岸關係重於台灣所有邦交國跟中共的關係。」

他進一步分析稱,大陸目前尚未承諾援助岡比亞或與其建交,岡比亞仍是處於「兩頭落空」的狀態,但如果大陸在不久的將來與岡比亞建交,可能會引發連鎖效應,使台灣與其它邦交國的關係受到影響。

Yahya Jammeh
台灣認為,與台灣斷交是岡比亞總統賈梅的個人決定圖片來源: AP

「我認為,馬總統此行前往非洲國家,多多少少也顯示,雖然我們與中國外交休兵,但是並不視其為理所當然,我們依然非常重視邦交。」

他預測,馬英九此次率團出訪西非友邦可能會增加援助,但由於馬英九政府承諾正派經營外交且外交目標必須明確,所以無法對個人或政黨做出承諾。

台灣在非洲的援助工作

嚴震生強調,台灣對非洲國家的援助雖然有外交上的意義,但同時也希望與非洲分享台灣的經濟發展經驗。台灣在非洲友邦派有醫療與技術團隊,為其提供農業等技術援助。以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為例,在該國1997年與中國大陸斷交並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後,台灣至2012年為止共向其提供1億3000萬美元的援助款,相當於該國2012年50%的國民生產總值。

São Tomé e Príncipe Mais Farmer
台灣駐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技術團為當地農民提供技術支援圖片來源: Edlena Barros

針對與台灣的合作關係,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農業與漁業計劃負責人龐特斯(Arnaldo Pontes)表示:「對我們而言這至關重要,因為台灣的援助款佔農業領域項目投資的36.5%。這是非常重要的份額。」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農民梅內塞斯(Jaime Menezes)共由9個台灣資助的項目中受益。梅內塞斯稱:「他們提供了工作器具、玉米和殺蟲劑。在台灣對食品安全的資助項目下,我們也獲得了乾燥設備和儲藏空間。」

嚴震生總結稱,台灣在非洲的援助工作除了外交動機外,也是回饋國際社會的方式之一: 「台灣曾經是美國援助的受益者,直到1965年才結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援助在某種程度上是回饋國際社會,把台灣的發展經驗提供給非洲國家作為借鏡。很多非洲朋友會認為,50年代時台灣的經濟還未起飛,非洲有些國家剛獨立前,例如加納、加蓬,經濟狀況都比我們好。他們會想,為什麼自己的經濟在經過半個多世紀後並沒有特別好,我們反而做得有聲有色。這是我們想提供的經驗。」

作者:張筠青
責編: 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