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報導左右救災工作?

2013年11月18日

當援助組織在救災過程中帶上媒體代表同行時,雙方皆希望能通過合作獲益。但此類的合作方式也可能引發爭議。

https://p.dw.com/p/1AJBT
圖片來源: Odd Andersen/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遭到颱風"海燕"重創的菲律賓災民們主要集中在何地?是否為新聞畫面所拍攝之處?2010年海地地震,哪裡的災情最為慘烈?是新聞通訊員們的所在地?何處是2004年東南亞海嘯的重災區?是報章雜誌記者所描述的地區嗎?以上皆非。以此次的菲律賓颱風災情為例:受到重創的主要是偏遠地區,但救援工作以及媒體報導首先關注的則是大城市塔克洛班(Tacloban)。聯合國一災害評估小組的負責人斯坦普(Sebastian Rhodes Stampa)發出警告稱,人們可能過於關注塔克洛班市的災情,而其它災區則迫切需要援助

"錯誤形象"

為何媒體報導集中在塔克洛班市,答案很簡單:知名的大型援助組織與大批媒體人員正聚集在塔克洛班。許多報導危機地區的記者與救援組織一起到達當地,跟隨救援人員活動,這些"隨團記者"便可撰寫"嵌入式新聞"(embedded journalism),相當省事。如此一來,報導便會對某個特定災區特別關注,使受創更為嚴重的地區淪為次要報導對象。

Porträt - Prof. Dr. Hans-Joachim Heintze
波鴻大學人道國際法研究所教授海茵策圖片來源: privat

波鴻大學人道國際法研究所教授海茵策(Hans-Joachim Heintze)表示:"這可能使得這個國家所面臨的問題被錯誤呈現。"媒體的"扭曲報導"也可能影響有關救災地點和援助方式的政治決策。救災組織當然不會認可這樣的批評。德國救援組織Humedica的李希特(Steffen Richter)表示,當地的條件與救援的優先順序有密切關係。"首先當然會選擇較大的城市,因為那裡會有基礎設施。就算城市被摧毀,至少也曾經存在基礎設施。"

菲律賓的塔克洛班市理所當然成為一個起始點。雖然當地受到嚴重破壞,但包含機場在內的基礎設施仍能運作,或得以被修復。李希特強調,救災人員們目前正從當地輾轉前往其他地區。多數的新聞報導皆來自塔克洛班市,不過他不認為媒體報導能左右救災工作

"被遺忘的衝突"

媒體報導的差異性不只存在於災區之間。某些衝突甚至完全不為人所知,難民們獲得的資金援助少得可憐,例如被摩洛哥佔領的西撒哈拉以及剛果東部,這些地區不斷爆發戰事和衝突。

Lager in der Westsahara geräumt
西撒哈拉不斷爆發戰事卻鮮少被報導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根據李希特的經驗,這與人們能對自然災害帶來的重創感同身受有很大的關聯。德國也會出現颶風和水患--雖然受創規模不比在菲律賓或2004年的海嘯。另一方面,一般民眾難以體會戰爭的殘酷。而戰爭是人為造成的災難,對於捐款是否是支持受戰爭蹂躪地區的"正確途徑",人們也普遍存疑。

"感同身受"驅使民眾慷慨解囊

基本上,援助組織和媒體的工作是相輔相成的。除了與援助組織合作外,記者們幾乎難以深入危機地區。而援助組織則需要通過媒體高曝光率籌募更多善款,"雖然這並非金錢可以衡量的",負責審核捐款流向的德國社會問題研究所(DZI)所長維爾克(Burkhard Wilke)如是說。根據過去的經驗,"當人們直接獲得災區的真實消息和照片後,捐款的意願更高。"與此同時,媒體報導也是追蹤援助組織如何處理募得款項的重要工具,如今的捐款者越來越重視此類訊息。

Philippinen Hilfe für die Überlebende des Taifuns Haiyan November 2013
大型援助組織與大批媒體人員正聚集在塔克洛班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救援組織Humedica的李希特過去與媒體代表的合作都相當良好。該組織的工作人員必須接受公共關係培訓,Humedica也盡力讓新聞記者參與其救援工作,並且提供圖片資料,與付費的廣告和電視宣傳相比,成效更為顯著。"當記者欲與援助小組同行,但車中已經沒有座位時,當然也會引發討論。"但他也表示,救援小組以及新聞記者在出勤時,經常能培養出團隊精神以及深刻的友誼,多數的記者在危急的情況下,往往會挽起袖子幫忙或放棄拍攝照片。

作者:Jennifer Fraczek 編譯:張筠青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