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家企分離還是家企結合?

2003年2月19日

貝塔斯曼媒體集團大家長默恩決定恢復其家族對公司的全面主導地位,一度極力主張擴大中國市場的米德霍夫早在去年夏天就離開了貝塔斯曼公司領導核心......

https://p.dw.com/p/3Ha5
貝塔斯曼媒體集團的強人-萊因哈德.默恩圖片來源: AP

貝塔斯曼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媒體企業之一。企業本身就體現了其創始人默恩奮斗的一生:二戰後的1947年,默恩從美軍設立的德國戰俘營中獲釋,回到滿目瘡痍的家鄉居特斯洛,從父親手中接管了貝塔斯曼這個遭到戰爭嚴重破壞的企業。經過艱辛的創業階段,1950年他創立了圖書共同體-貝塔斯曼讀書會。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一步一步地擴建印刷廠,開闢唱片生產新領域,購買德國最大的雜誌社-格魯內與雅爾公司,在歐洲私營電視領域立足並佔據領先地位,從而建成了歐洲最大的媒體企業-貝塔斯曼集團。在國際上,貝塔斯曼向歐洲和北美、也向亞洲和拉丁美洲擴展。現在,該集團在世界各地擁有自己的出版社、讀書會、音樂生產部門、印刷廠、雜誌、電視和服務業。年營業額近二百億歐元。

默恩治下的貝塔斯曼集團過去一直具有樣板的作用。首先,企業領導模式有其獨到之處:權力分散、職工自負盈虧、鼓勵創新精神和積極投入社會。過去幾十年中,企業領導與持有企業所有權的家族分離是默恩的原則,他堅定地把企業的大多數股份轉到一個基金會名下,並為貝塔斯曼進入股市做準備。但是,這種處理企業與家族關係的最佳模式現在受到了置疑。

默恩表示,企業管理方式要「歸根」,也就是家族要主宰企業的命運。他宣佈,貝塔斯曼集團將不再爭取登上股市,為了維護家族的利益,他授權夫人麗茲負責行政管理。此言一出,社會各界和企業職工都大吃一驚。

更令人吃驚的是,默恩指責管理層中的一些負責人「好高騖遠,追逐名譽」。他對這些「自私又自負」的負責人感到失望,只能寄希望於自己的家族。

對默恩的指責最反感的當然是貝塔斯曼集團最高領導層中的人員。擔任貝塔斯曼公司董事會主席長達十六年的沃斯納就是其中一名,他很不愉快地離開了貝塔斯曼。他說,默恩的指責「既不符合事實,也不公道」。擔任監理會主席的舒爾特-希倫曾多年成功地領導了貝塔斯曼公司的雜誌領域。他說,如果像默恩宣佈的那樣,加強貝塔斯曼中的家族份量,那麼並不會減少做出錯誤決定的風險。

沒有默恩,貝塔斯曼就轉不動了,過去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默恩一直在尋找最能幹的管理幹部,並自己確定這些管理幹部的升遷和下降。米德霍夫就是一個例子:這位一度熠熠生輝的新經濟英雄曾雄心勃勃地想把貝塔斯曼帶上股市,去年夏天卻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不得不離開了領導核心。負責印刷業的迪倫被調回總部,擔任董事會主席。他時刻注意企業的路線,使企業在艱難的環境下仍然能夠獲得盈利。

三月底,迪倫將就貝塔斯曼去年的經營狀況做報告。不過,公眾關心的不是說明這個企業取得成就的數字,而是默恩宣佈重新引進的原則:他的家族將回到企業決策部門。這樣,在由八人組成的行政管理董事會中,不僅有默恩及其夫人麗茲,還有其子女布麗吉特和克里斯托夫。由於一切重大的決定必須有四分之三的多數通過,所以默恩的這一著棋就可以保證他身後公司不會出現反對其家族的任何舉動,因為默恩畢竟已經81歲高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