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家企分离还是家企结合?

2003年2月19日

贝塔斯曼媒体集团大家长默恩决定恢复其家族对公司的全面主导地位,一度极力主张扩大中国市场的米德霍夫早在去年夏天就离开了贝塔斯曼公司领导核心......

https://p.dw.com/p/3Ha5
贝塔斯曼媒体集团的强人-莱因哈德.默恩图像来源: AP

贝塔斯曼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体企业之一。企业本身就体现了其创始人默恩奋斗的一生:二战后的1947年,默恩从美军设立的德国战俘营中获释,回到满目疮痍的家乡居特斯洛,从父亲手中接管了贝塔斯曼这个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企业。经过艰辛的创业阶段,1950年他创立了图书共同体-贝塔斯曼读书会。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一步一步地扩建印刷厂,开辟唱片生产新领域,购买德国最大的杂志社-格鲁内与雅尔公司,在欧洲私营电视领域立足并占据领先地位,从而建成了欧洲最大的媒体企业-贝塔斯曼集团。在国际上,贝塔斯曼向欧洲和北美、也向亚洲和拉丁美洲扩展。现在,该集团在世界各地拥有自己的出版社、读书会、音乐生产部门、印刷厂、杂志、电视和服务业。年营业额近二百亿欧元。

默恩治下的贝塔斯曼集团过去一直具有样板的作用。首先,企业领导模式有其独到之处:权力分散、职工自负盈亏、鼓励创新精神和积极投入社会。过去几十年中,企业领导与持有企业所有权的家族分离是默恩的原则,他坚定地把企业的大多数股份转到一个基金会名下,并为贝塔斯曼进入股市做准备。但是,这种处理企业与家族关系的最佳模式现在受到了置疑。

默恩表示,企业管理方式要“归根”,也就是家族要主宰企业的命运。他宣布,贝塔斯曼集团将不再争取登上股市,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他授权夫人丽兹负责行政管理。此言一出,社会各界和企业职工都大吃一惊。

更令人吃惊的是,默恩指责管理层中的一些负责人“好高骛远,追逐名誉”。他对这些“自私又自负”的负责人感到失望,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家族。

对默恩的指责最反感的当然是贝塔斯曼集团最高领导层中的人员。担任贝塔斯曼公司董事会主席长达十六年的沃斯纳就是其中一名,他很不愉快地离开了贝塔斯曼。他说,默恩的指责“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公道”。担任监理会主席的舒尔特-希伦曾多年成功地领导了贝塔斯曼公司的杂志领域。他说,如果象默恩宣布的那样,加强贝塔斯曼中的家族份量,那么并不会减少做出错误决定的风险。

没有默恩,贝塔斯曼就转不动了,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默恩一直在寻找最能干的管理干部,并自己确定这些管理干部的升迁和下降。米德霍夫就是一个例子:这位一度熠熠生辉的新经济英雄曾雄心勃勃地想把贝塔斯曼带上股市,去年夏天却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不得不离开了领导核心。负责印刷业的迪伦被调回总部,担任董事会主席。他时刻注意企业的路线,使企业在艰难的环境下仍然能够获得盈利。

三月底,迪伦将就贝塔斯曼去年的经营状况做报告。不过,公众关心的不是说明这个企业取得成就的数字,而是默恩宣布重新引进的原则:他的家族将回到企业决策部门。这样,在由八人组成的行政管理董事会中,不仅有默恩及其夫人丽兹,还有其子女布丽吉特和克里斯托夫。由于一切重大的决定必须有四分之三的多数通过,所以默恩的这一着棋就可以保证他身后公司不会出现反对其家族的任何举动,因为默恩毕竟已经81岁高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