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布萊爾十年:紅火開場,灰黯落幕

2007年5月2日

英國首相布萊爾即將卸任,在顯著的政績和致命的責難之間,十年執政的雙面首相留下許多值得評說。

https://p.dw.com/p/ALEp
廬山真面目究竟是怎樣的?圖片來源: AP

1997年一個歷史性的選戰之夜:幾乎是在各個投票點關閉後不久,就傳來了工黨領袖布萊爾擊敗執掌政權18年的保守黨的消息。富有活力及其獨特魅力的托尼.布萊爾成功借用「第三條道路」的理念,將以傳統工人階級和工會為主體的工黨改頭換面,吸引了大量中產階級的信任和支持。時年42歲的布萊爾成為了英國自1812年以來最為年輕的首相。

十個年頭裡,受布萊爾「現代化」了的新工黨經歷三度選戰的腥風血雨,依舊大權在握。而布萊爾本人卻在近期內作好卸任的準備。布萊爾預測,財政部長布朗可望成為其接班人,「一名蘇格蘭人將最有可能成為首相,正因為他,我們成為了世界上經濟最富強的國家之一」,他曾如此透露。但是保守黨青年領袖卡麥隆在目前的民意調查中表現相當不俗。

政績夠「酷」

布萊爾在任期內創造了顯著政績。其經濟改革成功地為大不列顛王國製造了更多就業機會,幫助英國跨入了富強的二十一世紀。該國失業率的降低突破了歷史記錄,教育和醫療體系的經費投入達到了數十億。針對諸如監獄和道路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布萊爾政府通過同私人組織或民營集團建立公私夥伴關係(PPP模式),順利地籌措了大量私人資本造福於民。而蘇格蘭和威爾斯人正是經由布萊爾的決定而恢復了自己的地方議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布萊爾政權成功促成了『星期五和平協定』的簽訂,北愛爾蘭流血衝突可望就此平息,在此背景下曾經的老仇人重新坐到了一起探討分享權力的問題。

特富龍」首相

然而「水至清則無魚」,布萊爾媒體形象的完美無缺,反而使他遭到質疑。所謂的「旋轉藝術」將一切故事成功扳向陽光的一面。儘管數位部長因醜聞而紛紛落馬,卻沒有任何油星污染到布萊爾的清白,於是他的反對者贈他一個「特富龍托尼」的綽號,暗示他像不沾鍋材料一樣油滑。政治由此被鄙夷為媒體面前的表演,人們於是懷疑,首相乃至政府的許諾有幾分真實。

伊拉克政策成為布萊爾的致命傷,尤其是未在伊拉克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結果公佈後,美英聯軍攻佔伊拉克的理由不能成立,選民對布萊爾的信任度跌至谷底,布萊爾面臨著災難性的崩潰。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幾乎60%的英國人認為布萊爾在處理伊拉克問題上鑄成大錯。布希總統日益表現無能的政治頹勢沒能阻擋布萊爾「哈叭狗」一般的追隨──「哈叭狗」是這位英國首相獲贈的另一綽號。在內政方面布萊爾苦惱也不少,比如」金錢換爵位「的政治腐敗醜聞。

最佳隱退時機?

5月3日,蘇格蘭、威爾斯、英格蘭將舉行地方議會選舉。雖然這一時刻,外政通常不該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布萊爾在伊拉克問題上的決策失誤恐怕逃脫不了選民的秋後算帳。民調顯示,工黨可能在選舉中成績不妙。尤其令他們擔心的是,蘇格蘭地區已成氣候的蘇格蘭民族黨可能排擠工黨,佔據蘇格蘭議會第一大黨的位置。那麼,這時是布萊爾逃離是非的最佳時機?答案是否定的,就算5月8日北愛爾蘭地方自治政府得以成立,就算布萊爾借這項偉大的歷史事件「光榮引退」,也不可能將伊拉克策略的失誤一筆抹消。

托尼.布萊爾將因為推動工黨乃至英國政治的現代化而被載入史冊,但是他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美好的回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