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中經濟論壇:中國是威脅還是希望?

亞思明2005年6月22日

經濟熱點使得中國成為熱門話題。本周二(6月21日),科隆德國工商聯合會舉辦「一手中國—德中經濟論壇」。中國大使馬燦榮、西門子中國總裁郝睿強、蒂森克虜伯駐華首席代表、德中商會主席魏文思等政界商界要人列席討論會,就德中商貿前景、能源緊缺、就業市場等焦點問題發言。

https://p.dw.com/p/6owG
馬燦榮否認油價上漲的主因在中國圖片來源: DW

中國需求抬高能源市場價格?

馬燦榮大使在論壇開幕致詞中否認中國應對世界能源價格飆升承擔責任。他說:「中國的能源需求主要立足於國內解決。中國不僅是一個能源消費大國,同時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產國之一。去年全球原油價格創下歷史紀錄,主要原因應當歸結於伊拉克等地區的政治動蕩。」馬大使還表示,中國正在努力節能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現在中國也有了可再生能源法,計劃到2010年,將把可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中所佔比例提高到10%。

但是,能源緊缺確實是在華德國企業必須面對的頭痛問題,中國經濟對石油和原材料進口的愈發依賴也已是不爭的事實。2004年,人口最多的中國首次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寶馬、大眾等德國公司在開闢中國市場的同時又在燃眉之急的能源問題上澆了一勺油——曾為自行車王國的中國在最短的時間裡發展成世界第三大汽車市場。目前,中國石油需求的三分之一用於汽車消費。

不過,同樣的問題也有正反兩個方面,西門子中國總裁郝睿強表示,巨大的能源需求也推動了中國對能源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增長。西門子抓住這一商機,為中國電力行業提供整體能源解決方案,提高能源供應的高效性和環保性,並將供電過程的能源損耗降至最低點。

如何保住德國工作崗位?

降低高失業率、保住職工飯碗一直是德國國內倍受關注的問題。然而,廠房東遷、勞動位置轉移似乎已成不可逆轉的總體趨勢。世界出口冠軍德國近年來一再凸顯其經濟矛盾點:出口攀升與就業低迷同在。

華晨寶馬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施潤博樂觀地表示:在全球化經濟時代,只有提高企業競爭力才是保證德國就業率的最佳途徑。他說:「人們總是強調生產轉移海外會提高本國失業率,卻忽視了企業的發展最終將促進人員需求。」這筆帳是這樣算的:工廠遷移→成本結構改善→產品競爭力加強→產量增加→創造就業崗位。

德國商會的專家認為,新經濟模式將帶動德國就業結構發生改變,低技術含量崗位減少,高科技領域人員增加,這一趨勢又對教育培訓提出挑戰。德國駐華公使、經濟商務處主任維爾納‧勞克提出,未來德國將從幼兒園起就狠抓教育,努力變成未來精英的搖籃。

蒂森克虜伯駐華首席代表、德中商會主席魏文思也表示,生產基地大舉東擴是全球化經濟時代的必然趨勢,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德國必須重新適應時代要求,積極變革。魏文思說,原聯邦德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抓住機遇,實現經濟奇跡,在七八十年代進入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階段,才能於今日佔領某些高新領域的前沿陣地。未來德國也應發揮技術強項,銳意變革。

德中經貿熱持續升溫?

德中商會成員、駐華企業代表們總體上肯定了中國入世以來的貢獻和成就。德勒斯登銀行上海辦事處代表漢斯‧施尼溫德在評價中國投資環境時總結說:「首先,中國東海沿岸正在近一、二十年間逐漸向西方靠攏,各方面都有極大改善,很富投資吸引力;其次,中國政治穩定,國民經濟增長保持高速,有利於長線投資;第三,中國各地區、各階層差距很大,存在各種可能性和發展空間。」

但是,不健全的法制體系、不透明的補貼政策也給德國企業赴華創業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像賭博一樣充滿了不確定因素。至今,農業、電子、機械製造和生物工程等許多行業都受到當地政府優惠政策的保護,拒絕面對國際競爭。盜版、侵權問題更如家常便飯,屢屢損害商家利益。

除了強調技術革新、突出產品不易倣傚的差異性之外,各企業精英也未能對症開出更好的藥方。西門子中國總裁郝睿強調侃地說道:「在中國,產品被人模仿不足為奇,相反,如果沒人假冒,只能說明你的產品還不夠好。」

統計表明,2004年中國吸引的外資額高於世界任何其它國家。但是,這股中國熱究竟還能熱多久呢?眾多德國公司如過江之鯽紛紛湧向中國,獲得成功的又有多少呢?

德國駐華商會負責人尤塔‧路維希女士表示,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商會在進行商業調查時,幾乎沒有德國企業願意真實透露他們的在華盈利。但據初步估計,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在華德資企業承認投資失敗,而這一結果通常是在頭三年顯現出來。

事實上,不斷湧現的外國企業加劇了中國市場上的競爭,產品價格下跌,人工費用上漲。不過,西門子中國總裁郝睿強又口出豪言:「要想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換言之:放棄中國,等於放棄世界。」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