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企業:中國不能中斷印度不能怠慢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6年10月29日

印度是唯一能同中國比肩的未來市場,然而兩者取一還是左右逢源?德國有識之士認為,如何在兩大市場運籌帷幄將成為未來誰主沉浮的關鍵。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https://p.dw.com/p/9IT5
去印度要趕早圖片來源: AP

全球範圍內印度將成為唯一可與中國匹敵的關鍵市場。在這兩大市場能否運作得好,無疑是決定許多企業成敗的關鍵。目前德國商界不斷湧現這樣的聲音:不少公司在熱衷投資中國的同時,卻可能錯過印度經濟繁榮的班車。

面對印度的變化,企業者已經行動起來。他們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蜂擁向印度,在當地銷售德國製造的機械產品,購買廉價的初級產成品, 建立工廠或者投入軟體研發。

不少企業顧問針對印度在德國建立了專門檔案,記錄在案的投資意向呈明顯上升趨勢。比如德印商會的數據顯示,僅2005年表示樂於投資印度的企業與往年同期相比增加了兩倍。"印度登上了德國大中企業青睞的投資地榜單的前列",德意志銀行的奧特稱,作為孟買企業信貸業務的負責人,這一點他在業務中深有體會。

印度對德國機械製造產品強烈的市場需求推動了兩國的雙邊貿易往來,但其它國家同印度的商業交流似乎更為可觀。比如美國,日本,韓國乃至其它亞洲國家投資者紛紛致力於搶佔先機,將大量資本直接注入印度。"在全球激烈競爭中,德國必須建立同印度的經濟夥伴關係。"德國商報記者奧立弗.穆勒認為,德國人對中國投資的專注使得許多經理人錯過了低成本進入印度的良好時機,以致於錯過印度這個未來舉足輕重的市場。

穆勒比較說:同中國相比,外來企業更容易獲得印度金融機構的財政支持。比如西門子從一個投資項目中為印度子公司貸得高達五億歐元的款項,而博世在印度的擴充計劃耗資3.25億歐元,沒有一分錢來自總部。

相比之下,要在中國獲得當地金融機構的再次投資則是難上加難,因此必須從國內調去更多的資金,而這不是"中國金融體系所致"一句話所能解釋的。印度自由的市場競爭裡,私人企業在規範的商業環境下能夠獲得比在中國更大的利益。比如西門子公司在印度的盈利為中國的三倍。博世, 安聯, 德意志銀行和漢莎在印度的子公司也創造了比中國更大的利潤。

「多數德國人在印度大獲成功, 尤其是利潤的創造上。" 但是,身為Voith公司的董事長以及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印度發言人的林哈德抱怨說, "可惜太多人錯過這班車太久了, 而醒悟過來打算迎頭追趕的人又太少。"他強調, 投資印度的盈利不僅同中國相比更多,超過母公司也很尋常。

其實,德國人並非今天才發現印度這個新大陸 。早在五十年前, 德國商報一篇文章的標題上問道: 德國工業還沒有發現印度嗎? 文章自答: 德國人不願去。世紀交替, 問題依舊。麥肯錫印度總裁阿蒂爾.才努卜哈伊認為, 進入印度市場的遲到者將很難建立同先行者一樣的領先地位。為此他們將付出更多的資金。晚入駐三年,要承擔多投資十倍的風險。"今天, 印度市場已經開放, 就看誰搶佔先機了。"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