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企业:中国不能中断印度不能怠慢

德国之声中文网2006年10月29日

印度是唯一能同中国比肩的未来市场,然而两者取一还是左右逢源?德国有识之士认为,如何在两大市场运筹帷幄将成为未来谁主沉浮的关键。德国之声记者报导如下。

https://p.dw.com/p/9IT5
去印度要赶早图像来源: AP

全球范围内印度将成为唯一可与中国匹敌的关键市场。在这两大市场能否运作得好,无疑是决定许多企业成败的关键。目前德国商界不断涌现这样的声音:不少公司在热衷投资中国的同时,却可能错过印度经济繁荣的班车。

面对印度的变化,企业者已经行动起来。他们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蜂拥向印度,在当地销售德国制造的机械产品,购买廉价的初级产成品, 建立工厂或者投入软件研发。

不少企业顾问针对印度在德国建立了专门档案,记录在案的投资意向呈明显上升趋势。比如德印商会的数据显示,仅2005年表示乐于投资印度的企业与往年同期相比增加了两倍。"印度登上了德国大中企业青睐的投资地榜单的前列",德意志银行的奥特称,作为孟买企业信贷业务的负责人,这一点他在业务中深有体会。

印度对德国机械制造产品强烈的市场需求推动了两国的双边贸易往来,但其它国家同印度的商业交流似乎更为可观。比如美国,日本,韩国乃至其它亚洲国家投资者纷纷致力于抢占先机,将大量资本直接注入印度。"在全球激烈竞争中,德国必须建立同印度的经济伙伴关系。"德国商报记者奥立弗.穆勒认为,德国人对中国投资的专注使得许多经理人错过了低成本进入印度的良好时机,以致于错过印度这个未来举足轻重的市场。

穆勒比较说:同中国相比,外来企业更容易获得印度金融机构的财政支持。比如西门子从一个投资项目中为印度子公司贷得高达五亿欧元的款项,而博世在印度的扩充计划耗资3.25亿欧元,没有一分钱来自总部。

相比之下,要在中国获得当地金融机构的再次投资则是难上加难,因此必须从国内调去更多的资金,而这不是"中国金融体系所致"一句话所能解释的。印度自由的市场竞争里,私人企业在规范的商业环境下能够获得比在中国更大的利益。比如西门子公司在印度的盈利为中国的三倍。博世, 安联, 德意志银行和汉莎在印度的子公司也创造了比中国更大的利润。

“多数德国人在印度大获成功, 尤其是利润的创造上。" 但是,身为Voith公司的董事长以及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印度发言人的林哈德抱怨说, "可惜太多人错过这班车太久了, 而醒悟过来打算迎头追赶的人又太少。"他强调, 投资印度的盈利不仅同中国相比更多,超过母公司也很寻常。

其实,德国人并非今天才发现印度这个新大陆 。早在五十年前, 德国商报一篇文章的标题上问道: 德国工业还没有发现印度吗? 文章自答: 德国人不愿去。世纪交替, 问题依旧。麦肯锡印度总裁阿蒂尔.才努卜哈伊认为, 进入印度市场的迟到者将很难建立同先行者一样的领先地位。为此他们将付出更多的资金。晚入驻三年,要承担多投资十倍的风险。"今天, 印度市场已经开放, 就看谁抢占先机了。"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