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語媒體:晶片戰反擊,損人不利己?

2023年7月7日

中國宣佈將對兩種用於半導體生產的原材料鎵和鍺實施出口管制,引起了德語媒體的關注和討論。分析指出,此舉無法對西方構成真正的威脅,因為中國並非不可替代。

https://p.dw.com/p/4TaX4
「對美國晶片制裁的反制」
「對美國晶片制裁的反制」圖片來源: 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柏林出版的《日報》注意到,美國財長耶倫周四到訪北京,受到熱情歡迎。耶倫為期4天的訪問「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全球科技戰是否會繼續升級」。因為就在本周,中國宣佈對鎵和鍺兩種半導體制造需要的重要原材料實施出口管制。文章寫道:

「從根本上看,這是在美國以晶片制裁開啟了新一輪爭奪科技霸權的競爭後,人們早就預料到的一個步驟。過去數年裡,華盛頓不僅切斷了中國企業獲得美國關鍵技術的渠道,而且最近還促使日本、荷蘭等盟國加入針對半導體生產的某些制裁措施。

眼下不斷強化的貿易保護主義是一場力量博弈的體現:美國、台灣和韓國在生產複雜的電腦晶片方面明顯領先,而中國則在稀土和某些關鍵原材料上幾乎擁有壟斷地位。」

作者指出,中國的出口管制措施對致力於實現氣候保護目標的歐盟也會產生影響,因為這兩種材料是製造電動汽車充電裝置、太陽能光伏設備和電腦晶片所必須的材料。文章接著寫道:

「北京首先將其出口管制視為對美國政府強硬產業政策的合法反制。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公開指責美國及其西方盟國的目的是遏制中國的崛起。不過,撇開道德權利問題不談,中國政府的出口管制措施也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在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歐盟內部,有關措施無疑會助推一場本已在激烈進行的討論:如何才能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性

同時,這一事件表明,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主張的『去風險』(De-Risking),即有針對性地減少供應鏈風險,是需要時間的。由此,一些歐洲企業高層因擔心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全球科技戰中成為受傷者而緊張,也就不足為奇了。據路透社報導,大眾汽車正在密切觀察形勢,並將『在必要的時候採取措施』。」

很快變鈍的利劍 

《南德意志報》發表題為「中國在威脅,那又怎樣?」的評論,也分析了同一個話題:
「中國政府在美國財長耶倫到訪前不久表明,對美國為遏制其高科技雄心實施的封鎖,中國不會束手待斃。從8月起,出口鎵和鍺必須申請許可證。這是兩種半導體生產中的重要原材料,而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供應國。受到影響的企業陷入不安。

「不過,中國的這一步驟很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最大的損害。因為阻斷原材料的供應遠不如美國、荷蘭和日本推出的出口管制那樣有效。後者讓中國無法獲得在人工智慧開發中發揮核心作用的高端晶片。此外,中國還無法獲取自行製造晶片所需的機械。這些機械屬於人類所製造的最為複雜的工具,仿造的難度之高難以想像。 

中國在原材料方面的中心地位並不在於這些礦藏是中國獨有。中國只是能以低於其他國家的成本開采和加工。這在國際大分工的時代有其意義,但在眼下大國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卻成了一個問題。不過對西方來說,這個問題是有解的。鎵、鍺和稀土礦藏分佈在世界各地,中國也並不壟斷其開采技術。即便中國將威脅付諸實施,不再向西方出口上述原材料,最初幾年會導致痛苦的供應瓶頸,但一旦西方建立起了替代供貨方,中國的管制就失去了效用。歐盟就正在專注朝這個方向努力。中國的威脅是一柄很快會變鈍的利劍。」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