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西方如何應對中國伸向海外的「長臂」?

2018年6月28日

中國在海外施加影響力早已成為德國智庫研究的對象。在澳洲,這一話題已經上升到立法層面。澳洲众议院獲通過一項法案,要求外國游說人士登記註册,若干預澳洲內政將受司法追究。

https://p.dw.com/p/30So3
China Peking Australische Flagge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F. Li

(德國之聲中文網)澳洲参议院周四(6月28日)預計將表決一項法案,該法案旨在防止外國政府的干預。該法案已在澳洲眾議院獲得通過。另一項計劃中的法案將禁止外國政治獻金,目前尚未在眾議院出台。

路透社報導說,澳洲将要求外國游說人士登記註册,如果他們被認定幹預澳洲內政,將受到刑事追究。

北京呼籲"摒棄冷戰思維"

報導引述澳總理特恩布爾去年的表態,將"有關中國影響力的令人不安的報導"稱為採取相關舉措的理由。中國否認相關指控。

周三,在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回應稱,立法是一國內政,原則上不作評論。不過他同時表示,"有關方面一段時期以來發表一些言論,試圖把中國因素牽涉其中,甚至作出一些妄加揣測的評論,我要再次強調,中國外交最根本和長期以來一直奉行的一項原則,就是不干涉他國內政"。他說,希望各國都能摒棄冷戰思維。

如何應對中國影響力?

近日,位於美國的新聞聚合網站"中國數字時代"英文版刊登了與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兩位專家古思亭(Kristin Shi-Kupfer)和奧爾貝格(Mareike Ohlberg)進行的採訪,談及中國在歐洲的影響以及歐洲該如何應對。

兩位專家談到,在高層政治以及投資方面,中東歐受到來自中國更大的影響。在媒體方面,西歐則是更大的焦點。在個別案例中能看到一些抵製做法,如瑞典關閉一些孔子學院。總體來看,國家越大、經濟越繁榮,如法、德,看上去越有能力應對來自中國的出資和動議。

兩位專家也提出一些反方的質疑,如:西方是否同樣在使用其文化影響力作為一種"軟實力"?中國政府與西方政府所作的為什麼不同?

墨卡托研究中心的這兩位專家指出,對多數歐洲政界人士而言,中國仍十分遙遠。對於中國在德國或歐洲的影響力,個別政界人士的認識還剛剛開始。

兩位專家也提及劍橋出版社在一次案例中的預防性自我審查。此外,歐美不少智庫聚焦中國的經濟和外交政策,但對中國內政和社會政策的分析較少。兩位專家認為,應當在這方面投入更多資源。

最好有一個"退出戰略"

德國之聲此前曾報導過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有關中國官方對歐洲媒體的影響。

這次,兩位專家也講到德國國家媒體與中國央視合辦的英文脫口秀節目。不過他們提到,該節目針對的受眾群有限,並且有一些話題不會提及。

在歐洲人對中國的認知方面,墨卡托的專家認為,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立場和利益。與此同時,要對中國社會和中國官方這兩個不同的對象進行區分。古思亭表示,墨卡托的相關報告受到一些漢學家批評。其原因除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之外,有些情況下或許也與其研究的需要、比如能否順利前往中國有關。

兩位專家建議,德國機構要與中國合作,應清楚有哪些前提條件,並最好有一個"退出戰略"。特別是中長期合作要謹慎。應確保自己擁有發言權和影響力,如在舉辦會議時。此外,應支持在與中國打交道時遇到困難的同儕。兩位專家強調,應堅持自身的價值觀,這並非所謂站在"道德制高點"上。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路透社、中國數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