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環保問題記者劉鑑強

2012年8月25日

以環境問題為關注焦點的中英文網站「中外對話」近日發表一篇文章,提到旅遊開發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威脅,包括開發商不顧當地民眾民俗和宗教信仰,試圖將神山聖水開發成「迪斯尼樂園」。文章作者、「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編輯劉鑑強接受了德國之聲採訪。

https://p.dw.com/p/15uSG
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劉鑑強先生,您能不能介紹一下您幾次去藏區,對當地現狀的感受?

劉鑑強:我去過很多次藏區,包括青海、四川、雲南、西藏自治區。我現在做環境保護報導比較多,所以特別關注那裡的環境狀況。

德國之聲:您最後一次去藏區是什麼時候?

劉鑑強:今年四月份。青藏高原比較特殊,是因為它的生態特別脆弱,因為它的海拔和氣候原因。舉例說,如果在中國南方破壞了一片森林,可能在10年後,又長成一片森林。青藏高原的土層只有10幾20公分,破壞了它的植被,可能一兩百年都不能恢復。

而整個青藏高原,整個中國西南地區又是生態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地區,在全世界都是很有價值的地區,那裡的生態一旦破壞,對整個人類都是巨大損失。而我看到的恰恰是,現在那裡的破壞比較嚴重。

德國之聲:能不能說得具體一點?

劉鑑強:我四月份去青海藏區的時候,就看到很多江河上建壩工程,還有挖沙,就會破壞河床。許多是以重建災區的名義,比如重建玉樹,但實際上很多挖沙工程的目的是為了淘金,完全是為了經濟利益破壞環境和當地人的利益。 由於青藏高原礦產豐富,以前開發比較少,所以現在大家一窩蜂似的去開礦,也對環境破壞嚴重。

德國之聲:您在"中外對話"網站上發表的文章主要談到旅遊業對青藏高原的破壞,能就這一點具體談談麼?

劉鑑強:我首先要說,旅遊業不是對當地環境破壞性最大的,我前面說的建壩、挖沙、開礦要嚴重得多。但旅遊業一般被認作是不會對環境有什麼破壞。事實卻恰恰相反。

青海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壯美的景觀特別多,吸引的遊客也越來越多。由於當地在旅遊開發方面經驗比較少,只看到內地旅遊業可以賺錢,就也跟著搞,沒有意識到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

比如去年我去雲南梅裡雪山,那裡的雨崩村接待遊客的承受力大概在每天100人,可是到了"五‧一""十‧一"旺季,每天可能有1000人去那裡,對當地景觀的破壞很嚴重。

還有,當地人想通過旅遊業賺錢,修建客棧,可是交通不方便,運輸建材很困難,他們就砍伐當地森林的樹木。

再有一個例子,西藏的神湖羊卓雍措湖。這個湖不是一般的自然景觀,它有文化上的重大意義。在西藏宗教傳統中,達賴喇嘛、班禪喇嘛等大活佛圓寂後,上層僧要到這個湖裡看顯影,分析跡象,指示靈童所在的方位。而這一次西藏自治區官方媒體宣佈的開發計劃,恰恰是要在這裡推廣遊艇觀光,好像建成其他城市的游樂園一樣,這對藏民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Liu Jianqiang
劉鑑強

德國之聲:您有沒有從當地的藏民瞭解到他們對這樣的旅遊項目有什麼看法?

劉鑑強:有很多,我知道他們的想法,他們當然是反對的,而且舉行過多次抗議。比如中日聯合登山隊要去登雲南神山卡華格博峰。你知道,登山有旅遊性質、探險和娛樂的性質,並非科學研究。他們要登的時候,當地藏民是強烈反對的。因為這是佛教神山,藏人認為他們祖祖輩輩朝拜的地方,你們為什麼要去踐踏它?就好像如果是漢人的祖墳,成了旅遊項目,被人肆意踐踏,也是會傷害漢人感情的。

德國之聲:您剛才說的這個登山項目最後被取消了,還有羊卓雍措湖的遊艇項目也被叫停,北體大的老師張健原本計劃橫渡納木措神湖,後來也因引起爭議取消。這些爭議項目最終被停止,是不是因為開發旅遊不尊重民俗和信仰這種情況有所好轉呢?

劉鑑強:剛才說的這幾個是大項目,是引起關注多的項目,還有很多神山聖湖被踐踏的事情公眾都不知道。

德國之聲:發展旅遊業的理由往往是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旅遊業的興旺難道沒有給當地人帶來富裕麼?

劉鑑強: 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我並不是說旅遊業不應該發展,旅遊業也的確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這個經濟效益理論上說也是地方政府應該分給當地民眾共同受益的。但問題是,如果賺錢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值不值得呢?可以發展旅遊業,但要做得好一點,要保護文化,保護景觀,而不是破壞。

這樣的例子也有,比如雲南香格里拉的普達措國家公園。它是一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景色非常優美。當地政府進行試點,把它建設成國家公園。 它對環境也有破壞,但它的確是盡力把開發景觀和保護環境以及讓當地老百姓受益結合起來,作為試點收益非常好。

採訪:石濤/謝菲

責編: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