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閒話德國:我和三胞胎共度周末

2018年4月28日

專欄作者張丹紅在北京休假期間有機會和她的侄子和侄女共度一個周末。她有很多計劃和設想,但結果完全出乎她的想像。

https://p.dw.com/p/2wnVx
Kolumne Zhang
埋頭苦幹的侄子和侄女圖片來源: DE/Z. Danh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七年前,我嫂子生了三胞胎(兩男一女)。對我來說,這是迴避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最佳方式。和他們出門不是一項簡單的行動--尿布、水瓶,什麼都要準備三份。現在他們好不容易進入了一個幾乎什麼都可以說做就做的年齡,我終於可以隨心所欲地帶他們外出活動了。周五晚上,我在網上查了北京正在上映什麼兒童影片;其實這麼好的天氣更應當去公園;北京動物園也是永遠受歡迎的節目,他們和我一樣一到熊貓館就走不動;或者我們出去吃飯?也許這些計劃可以一項接一項地實施?

"姑姑!姑姑!"再見的喜悅難以言表。不過我還來得及問他們的意向,三個孩子已經鋪開了作業的陣線。先是兩頁密密麻麻的數學題,大概一頁有80道題。其中還包括應用題:農民收獲了7棵白菜,14棵圓白菜,問白菜比圓白菜少幾棵?圓白菜比白菜多幾棵?把兩筐菜抽象到一個數學公式,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不是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我檢查一下嗎?"我問他們。老大回答:"不是需要,是必須。不然老師會生氣的。"好好好,那我就檢查三遍。好在一年級的內容對我來說並不吃力。

做完數學作業,我堅持"課間"休息,把從德國帶來的禮物分發給他們。我和他們一起搭樂高。媽媽批評我:"你這不是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嗎?"我說樂高有助於鍛煉孩子們的精神集中。不過我不能不承認,他們在組建輪船和救護車的時候比剛剛做數學作業精神更集中。

Kolumne Zhang
一年級的數學題圖片來源: DE/Z. Danhong

作業馬拉松

午飯後開始了高難度的項目--語文。先抄寫30個生字,聽寫50個字詞。之後是一篇講各種動物尾巴功能的短文。我負責讀短文和問題,他們在三個答案之間選擇正確的。再之後是朗讀。每個孩子要從一本故事上選擇三個故事,大聲閱讀,最好的版本錄下來,發給老師。我試著讓他們選擇三個同樣的故事,這樣我們可以一起練習。但是孩子有自己的主見,堅持選擇了不同的故事。於是,我們不得不由小組練習進入單獨訓練。也許是我的要求太高,這一項作業驚人地耗時。

此刻我發現了德國和中國小學最大的差別所在:對家長的不同期待。德國小學對家長的期待值為零。老師甚至禁止家長幫忙。也許他們最希望家長是文盲,這樣家長就不可能經受檢查孩子作業的誘惑。是老師信不過家長還是想給家長沒文化的孩子同等的機會?我到現在也沒明白。中國的家長則必須做兼職的和義務的課外輔導教師,先是數學、語文和英文,之後水漲船高。最好在生兒育女之前先惡補一下各門功課。當我這樣想著的時候,還不知道最大的挑戰在等待著我。

學無止境

Zhang Danhong
本文作者圖片來源: V.Glasow/V.Vahlefeld

晚飯後侄女將書法老師的一張字條交給我,上面寫著:"請同學們在父母幫助下調查自己姓氏的起源,畫出字的發展,並用幾句話說明。"我的天!又讀了一遍才理解了作業的含義,決定自己接受這個挑戰,讓孩子們輕鬆一個晚上。下面是我調查的結果:

"我們張氏祖先以狩獵為生。因此象形文字中的'張'像一張弓。開始是站在地上狩獵,後來騎在馬上,因此戰國時期的'張'左邊一張弓,右邊一匹馬。到唐朝的時候,'張'已經差不多是今天的樣子。"

第二天,我讓三胞胎把這幾句話抄了下來,並讓他們給不認識的字注了拼音。剩餘的周日我們全部用來做英語作業。我們不僅沒能實施我此前的任何設想,我們甚至足未出戶。孩子們並沒有給人很不開心的印象。相反,他們笑聲不斷,也許三人分擔的"苦難"比較容易承受。最疲倦的大概是我這個姑姑。我對有學齡子女的中國父母充滿了同情:他們一定沒有想到辛辛苦苦把孩子哺育到上學之後自己卻成了學校的人質!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