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历年最无法唤起希望的一次"两会"

2011年3月10日

目前正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简称"两会")可谓近年来最没有看点、最为无聊,也最无法唤起人们希望的一次会议。做出这样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对"两会"及其代表们具有偏见,而是来自于一些实实在在的观察和分析。

https://p.dw.com/p/10WpB
温家宝有关开发商应"流倘道德的血液"言论也成为当局禁止媒体炒作的对象图像来源: AP

媒体禁区,今年最多

观察分析一:今年的"两会"对媒体而言,可谓禁区最多的一次。由于中东和北非发生的"茉莉花革命",今年"两会"开幕前,北京宣传当局就对媒体三令五申,甚至就连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也对外国在华记者语带威胁。当"两会"进行到一半,一些海外媒体获得消息,中国有关宣传当局象封闭互联网一样,对一些海外电视台进入中国大陆的传播,采用敏感词屏蔽法,一旦发现"中东"、"北非"或"茉莉花"等字眼,立即采取封杀和屏蔽。

请不要以为被封杀和屏蔽的只有海外电视台进入中国大陆的节目,甚至就连中国总理温家宝的某些言论,近来也在中国大陆被频频封杀。面对房价飙涨,中国总理温家宝日前喊话要开发商"流倘道德的血液",引发反弹。有消息透露,当局已禁止中国媒体炒作这个话题。温家宝之前发出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目前已经在中国媒体上全面被封杀。

今年"两会"之所以对媒体管制得如此严厉,其真实背景是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十字路口,社会矛盾和危机不断发生。面对这一局面,最好的办法是继续改革,就像以前邓小平倡导的那样,改革遇到问题,只有继续改革才能取得突破。然而,现在的做法却令人想起八十年代受到邓小平批评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做法。

建设性议题,今年最少

观察分析二:今年的"两会"也是在议题上最为保守的一次。除了北京最高当局提出的注重民生的议题外,纵观到目前为止的"两会"进程,"两会"代表基本上没有提出任何有新意、让人看到未来方向的议题。注重民生,是北京最高当局在改革进入困境之后提出的思路,亦即要改变原来的"国富民穷"的状况,做到"还富于民"。但到底如何"还富于民",在此次"两会"上却基本上没有涉及。"两会"代表作提案和发言,基本上是为最高当局的政策进行注解和诠释。前些年经常在"两会"上看到和听到的"两会"代表或发表感情真挚的建言,或干脆拍案而起,在今年迄今的议程上全然不见踪影。

出现这样的情况,责任自然不完全在代表身上,而依然是在那个更为深层的背景上,即中国的改革到了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北京最高当局没有方向,或难下决断,因此无论是进一步的体制改革,还是"两会"本身的改革,都成为此次 "两会"的禁忌话题。"两会"代表们都是来自体制内部的何等聪明之人,在这一背景之下,不管是否有人给他们打招呼,自然都乖巧地收声不语了。

民主进程希望,今年最看不到

观察分析三:此次"两会"也是迄今在长远方向上让人最看不到方向的一次。纵观过去十年的"两会"进程,几乎每一次都会给人们一丝希望,尤其是2003年3月胡温体制上台后,胡温两人当时的亲民、务实的作风,"胡温新政"当时处理"非典"事件的果断,以及胡锦涛本人提出的"宪政治国"的理念,都让人对通过"两会"逐步推进中国的政治进步充满期待和信心。

从媒体观察的角度看,过去十来年的每一次"两会",虽然都有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但却还是能够每年提出一些建言,尤其是利用"两会"这一中国现有体制的平台,来逐步推进中国的民主监督进程。然而,今年"两会"前,政治体制改革就成为禁忌话题,"两会"期间的敏感词汇如此之多,闹得媒体人士或是知趣地不再提及"两会"的改革问题,或是早已被喝令封口。

唯一希望:"大派对"赶紧结束

观察分析四:今年的"两会"基本上还是延续之前的"大派对"的风格,会议期间,记者们追着明星委员们奔跑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前些年就有评论提出,"两会"要改革,必须从改革委员、代表的遴选机制着手,让那些委员、代表真正具有代表性,而不是一种酬佣。现在看来,这一提议在过去几年的中国政治生活中完全没有起到作用。

有人说,每年的"两会"开的热热闹闹,但基本上是一场公关秀,不少地方官员都是利用"两会"的机会到北京会朋友、跑关系,只不过用的都是"两会"的公款。今年的"两会"由于议题紧缩、开放氛围大减,这一现象就尤其突出。无论对公众还是媒体来说,目前最盼望的就是一件事:"两会"这场公关秀赶快结束,让大家回到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去。

作者:李崇光 香港的中国问题分析员

责编: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