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闲话德国:今天救了一条生命吗?

2016年4月8日

前不久专栏作者张丹红大清早和女儿乘火车去柏林渡周末。为数不多的乘客有的读报,有的打盹儿,突然列车员的广播通知打破了宁静。

https://p.dw.com/p/1IS4C
Erste Hilfe
图像来源: Colourbox

(德国之声中文网)"列车上如果有医生的话,请您马上到31号车厢。"列车员的话音未落,两名男子从我们身边快步走过。"他们肯定是医生",女儿低声说。果真是这样,那么患者很幸运,因为我们的车厢是32号 - 时间就是生命。"我真想跟他们过去",我自言自语。"妈妈,你呆在这儿",女儿斩钉截铁地说。虽然她还没有成年,但自从她上了大学之后和我说话的口气好像我是一个需要护理的老人。我理解她的良苦用心,不和她较真儿。

而且我只是说说而已。我怎么能因为好奇去作围观者,妨碍人家的抢救行动呢?既然不能去围观,我对女儿讲起了我儿时的梦想 - 医生。每天救死扶伤,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啊!不过这个美梦没能做多长时间,因为我很快发现了自己的致命弱点:笨手笨脚。什么东西经我的手都会缩短寿命,我怎么能忍心作医生呢?

手术刀不如剃头刀

此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学医从经济角度考虑也不是理性的选择。当时中国正在经历第一个商业化浪潮,下海成了时髦。出租车司机、小贩和厨师是最受欢迎的职业,而科学家、医生和教师则在争夺收入最差职业的第一名。当时流行的一个说法是:"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

不过,中国社会发展的这段插曲并没有减少我对医生的尊敬,尽管医生的形象在我到了德国以后多少打了些折扣。原因是我不能总是肯定医生盯准的是我的疾患,还是我那点儿小毛病给他带来的潜在收入。不过在眼下这样的紧急时刻,医生完全遵从希波克拉底誓言,救助病人,不计报酬,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Symbolbild Arztkoffer Notarzt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 / dpaweb

两位英雄此时回到了座位上,原来他们就在我们的斜后面。我听他们仍然在讨论着刚刚发生的事情,于是拿着笔记本站起身。女儿盯着我:"妈妈,你真要过去?"她显然因为我又要与陌生人搭腔而羞惭。不过,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经常使他们尴尬,因此我避开了她严厉的目光。

最大的错误是袖手旁观

两位来自科隆的内科医生Mark Oette和Christoph Wyen倒是毫不在乎我坐到了他们对面,而且很愿意回答我的问题。在科隆一家医院作主治医生的Oette说:"最大的错误是袖手旁观。"他说不是大家自私无情,而是不敢有什么行动,生怕做错什么。他描述隔壁车厢的情形说:大约20名乘客坐在那里,眼看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走向死亡。再有五分钟,他的大脑就会严重受损,任何抢救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我问他们正确的反应应当是什么,毕竟考驾照时上的急救班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在科隆市中心开诊所的Christoph Wyen说:" 第一步是让病人平躺,假如可能把他的腿抬高一些,之后做心脏按摩。原来,嘴对嘴的抢救已在几年前被取消了。两位专家建议所有公民都再上一次急救班。

Zhang Danhong Kommentarbild App
专栏作者张丹红

我问他们外出旅行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他们说比率大概是十分之一。会不会假装听不到广播通知呢?他们说这样的念头从没有出现过,因为见死不救是犯法的。不过也有让人沮丧的经历。Oette说,有一次他在大街上使一名男人起死回生,但这只是表面的,他的大脑已经坏死。因此,像今天这样的成功行动使他们格外欣慰。而这也是最让孩子们兴奋的事情。他们总是想知道所有细节,并为自己的爸爸感到无限自豪。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