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居民消费 拉得动疲软的中国经济吗?

2023年8月4日

中国政府接二连三地发布惨淡的经济数据,也接二连三出台提振措施,促进消费更是其中的重点。长年关注中国经济的欧洲经济学家认为,这些措施普遍治标不治本,但真正有用的措施则需要花很多钱,且必须假以时日方能见成效。

https://p.dw.com/p/4UmEz
常年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如今能靠消费来拯救吗?
常年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如今能靠消费来拯救吗?图像来源: BRENDA GOH/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7月份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9.3,仍然低于枯荣线(50),仅略好于6月份的49.0。统计局指出,外部环境复杂严峻、需求低迷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主要挑战。直接反映国内市场需求的消费价格指数更是在今年6月环比下滑0.2%,仅与疫情肆虐的去年同期持平。

面对惨淡的数据,中国政府近日接连出台一系列经济提振措施。就在本周,中国财政部出台措施,对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提供进一步税收优惠。工信部、银监会、证监会、央行同期也宣布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本周早些时候,国务院发改委还出台20条措施,从而在后疫情时代"恢复和扩大消费",其中扩大电动汽车消费、扩大保证性租赁房供给是重点。

长年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的专家朗哈默教授(Rolf Langhammer)认为,北京方面出台的这些措施大多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他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这就像黑夜里划亮一根火柴,而火柴的燃烧速度是很快的,熄灭得也很快。"

朗哈默指出,中国政府现在无法保证具有可持续的经济提振措施得以实施,因为后疫情时代的关键症结是"人们对中国经济缺乏信心"。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则包括青年失业率高涨、民众对工资收入的预期走低等等。

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在7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也承认,一些居民的"消费信心不强、顾虑不少",需要"政策进一步加力"。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瑞士经济研究所的学者艾兴瑙尔(Vera Eichenauer)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同样指出,房地产市场的低迷、高企的青年失业率一方面让消费者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也导致许多民众手头确实没有多余的闲钱进行消费。"而且种种因素正导致中国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虽然说物价下跌对消费者是一个利好,但是消费者也会产生一个'过段时间再买会更便宜'的心理预期,这也可能对眼下的消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青年失业率高涨 压低了消费需求
青年失业率高涨 压低了消费需求 图像来源: Ren Quanjun/picture-alliance/dpa

杯水车薪

艾兴瑙尔也认为,与中国经济眼下面临的巨大问题相比,北京方面近期连续出台的一系列措施"规模似乎太小"。她说,中国政府显然是意识到了公共财政负债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极其沉重,"而出台更大规模的经济提振措施,则需要花更多的钱。"她认为,如果中国政府真的想要提振消费者信心,就必须在减轻居民养老负担、降低青年失业率方面入手,而非治标不治本地试图给汽车消费、电子产品消费提供优惠。

这位关注中国经济的瑞士学者还指出,北京前些年重拳打击科技行业、教培行业,其负面影响之一就是如今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这些行业曾经吸引了许多青年人就业。所以中国政府如果能够重新让这些行业自由化,也许会比现在花钱局部促进消费的措施取得更大的效果。"

中国经济的传统增长引擎包括内部消费、投资拉动、出口贸易。在艾兴瑙尔看来,这三台引擎如今都出现了问题:"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处在疲软周期,一些西方国家一方面担心衰退,一方面又不得不加息来对抗通货膨胀问题,这就导致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减低。中国外贸面临的另一个不利因素则是地缘战略形势紧张,中国与美国、西方的关系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美国限制某些产品向中国出口,许多市场人士担心中国将无法继续生产某些产品,所以这又导致了投资者信心不足。"

如今的中国政府已经很难再靠大举投资基建来提振经济
如今的中国政府已经很难再靠大举投资基建来提振经济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Imaginechina/D. Gang

如何标本兼治?

艾兴瑙尔认为,面对如此多挑战的中国政府,能够采取的有效措施其实并不多。经济主管部门固然可以运用降息、降准等货币政策手段让银行向企业增发贷款,也可以自己举债大规模投资基建,但考虑到本就高涨的债务水平,北京在货币政策、基建投资方面的回旋空间并不多。这位经济学家最为推崇的还是减少对企业的限制、加强市场自由化,从而让企业获得新的业务机遇,就业市场也会因此获得新的动能。

基尔大学的经济学家朗哈默则相信,要想让内部消费需求来提振中国经济,北京必须真正投资社会保障事业,从而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免于后顾之忧、有信心敢于花钱。"这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中国必须走这条道路,否则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就始终偏低,中国也就永远无法转型为内需拉动、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强国。"

©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就业难的中国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