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維特斯巴赫家族與中國元素

2009年6月30日

1903年,一位巴伐利亞王儲旅行到了中國,受到了慈禧太後的隆重接待。在北京,他被人稱作"祿親王"。其實,王儲所來自的維特斯巴赫家族早在400多年前就開始了同中國的科技文化交流。儘管維特斯巴赫家族的統治在1918年的巴伐利亞革命中被推翻,但它同中國的友好往來,則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美談。

https://p.dw.com/p/IdIG
巴伐利亞王儲的中文名片:祿親王圖片來源: Staatliches Museum für Völkerkunde München

說到慕尼黑城,就不能不提一下維特斯巴赫家族。傳說這個家族是查理曼大帝的後裔甚至起源於特洛伊人,它的勢力曾遍佈從希臘到荷蘭,從瑞典到匈牙利的整個歐洲。慕尼黑是維特斯巴赫家族的發源地和根據地。翻開慕尼黑城的歷史,總少不了該家族的身影。而該家族治下的巴伐利亞同中國早在400多年前就開始了文化科技交流。我此行正是想探詢一番維特斯巴赫家族和它的中國情結。

寧芬堡宮殿

游覽慕尼黑一定要去市內的寧芬堡宮殿。它是巴伐利亞選帝侯、維特斯巴赫家族的費迪南德為了慶祝王位繼承人誕生和結婚十周年,送給妻子的禮物。宮殿歷經17年建成,其後又數次整修擴建,建築融合了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等藝術風格,另外異域風情的建築和裝飾也並不少見。儘管寧芬堡名氣不如新天鵝石宮,但絕對值得一遊。


寧芬堡有許多讓人叫絕的地方,例如它的引水設施。宮殿裡除了水鳥成群的幾個人工湖以外,還分佈著多處小橋流水的景緻,許多美輪美奐的噴泉點綴其中。兩條數公里長的水渠一前一後聯接著宮殿,把附近山上的雪水引到宮中來。


寧芬堡一共有五個主要景點,除了宮殿主體以外,後面那條水渠的兩側,還各自分佈著兩處行宮。這些建築各有特色,個個堪稱藝術的傑作。宮殿主體建築裡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名為"美人畫廊"的房間。它是由維特斯巴赫家族中以愛美著稱的路德維希一世下令建造的,裡邊陳列著近百幅美女畫像,既有名門閨秀也有平民百姓。美麗沒有貴賤之分。

BdT Herbstwetter in München Schloss Nymphenburg
秋天的寧芬堡宮圖片來源: AP


中國情結

寧芬堡問世的那個時期,正是歐洲盛行中國風的時候。歐洲人對這個遙遠而神秘的東方國度充滿了嚮往,而當時的宮廷和望族都流行收藏中國瓷器、家具、絲綢和字畫。在寧芬堡裡也能找到中國風的痕跡。塔堡是宮殿裡的四個行宮之一。這幢純白色建築除了外形,整個內部完全是按照中國風格來裝飾佈局的。一層的天花板仿照著中國瓷器採用了藍白兩色漆成。如果說一層的馬賽克地板和法國桌椅還能給人以西式的感覺的話,那樓上的佈置就足以給人造成身在中國的錯覺了。我順著樓梯上樓,樓梯兩側貼滿了中國人物畫的瓷磚。二層是中國沙龍,從天花板到壁紙,到處都裝飾著中國的山水和花鳥魚蟲畫。這裡的家具也都是仿照中國傳統特色製作的,從而讓整個塔堡都透著典雅的東方魅力。


我在宮殿主建築和其它行宮裡也發現了不少中國瓷器、書畫或是歐洲人仿照中國產品製作的裝飾品。阿瑪琳堡本是洛可可風格的傑作,它有著絢麗的壁畫、古典的家具和奢華的燈飾。在它的出口處,赫然立著一個中國式的灶台,還掛著鍋碗瓢盆等中國炊具。原來維特斯巴赫家族的成員們不僅喜愛收藏中國的飾品,他們對中國菜情有獨鐘,因此每次下榻寧芬堡時,都吩咐廚子給他們做中國菜吃。維特斯巴赫家族毫不掩飾自己對中國菜的喜愛,讓洛可可風格的華麗行宮搭配上古樸的中國灶台,於是阿瑪琳堡呈現出不對稱的美。


中國風堪稱寧芬堡裡一道亮麗的景色。而如果要更全面系統地瞭解維特斯巴赫家族的中國情結,那可以去參觀巴伐利亞國立博物館正舉辦的一場名為"維特斯巴赫家族與中央大國--中國和巴伐利亞400年"的展覽。巴伐利亞國立博物館由維特斯巴赫家族於19世紀中期建立,而這還是它歷史上第一次舉辦有關中國的展覽,一共展出三百多件展品。其中許多珍貴文物是由我國故宮博物院提供的。

BdT Deutschland Wetter Frühling Ruderbote in München
慕尼黑英國公園一角圖片來源: AP

博物館負責人向我介紹了舉辦這次展覽的目的。她說:"'維特斯巴赫家族與中央大國--中國和巴伐利亞400年'的展覽將展示,維特斯巴赫家族早在16世紀就將中國藝術品作為藝術收藏重點。以傳教士們為媒介,維特斯巴赫家族的大公們同中國皇帝也建立了聯繫。傳教本身就受到了維特斯巴赫家族的贊助。17世紀時許多巴伐利亞科學家又把天文知識帶到了中國。中國和巴伐利亞之間的禮品往來也很頻繁。展覽還要揭示,18世紀時的人們對中國藝術品有怎樣的感受?中國風為何成為當時歐洲皇家裝飾的典範?"


為了烘托這次展覽,博物館特意在門口擺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中文"歡迎"兩字。這次展覽的門票也設計得別出心裁,以寫有"祿親王"的紅色名片為底板。"祿親王"指的是維特斯巴赫家族的魯布黑希特王儲。他痴迷於東方文化,於1903年前往中國旅行,受到了慈禧太後的隆重接待。"祿親王"是當時的人根據魯布黑希特王儲音譯過來的,而魯布黑希特欣然接受這一稱謂,於是讓人製作了這種紅底黑字、用楷書寫著"祿親王"的名片。這次的展覽上就有"祿親王"名片的原件。展覽上還有一件擔任中國民國大總統期間的袁世凱送給魯布黑希特的金色鎧甲,可見維特斯巴赫家族同無論是清廷還是民國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而同西方列強對中國的財富虎視眈眈的態度不一樣,維特斯巴赫家族治下的巴伐利亞同中國之間主要是進行科技文化交流。當地許多傳教士前往中國傳教,把西方先進的天文地理數學知識和設備也一同帶到了中國。展廳入口處懸掛的大壁毯上,就畫著傳教士給康熙和大臣們講解天文知識、展示天文儀器的場景。維特斯巴赫家族一直都堅定地為傳教士們提供資助。1617年,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就曾致信中國皇帝,向他推薦幾名傳教士,同時表達了建立外交和經貿聯繫的意願。


展覽上有很多維特斯巴赫家族的中國收藏品,從瓷器繪畫到絲綢家具。該家族專門辟有珍寶館,用於陳列展示中國收藏品。除了進口的中國產品以外,還有許多仿中國式製造的物品,比如鑲有巴伐利亞旗幟的藍白瓷碗,中式外形、西式內部格局的櫥櫃等等。"東學西漸"是當時的流行趨勢。

Porzellan Manufaktur Nymphenburg Porzellanfigur Julia
寧芬堡收藏的陶瓷藝術圖片來源: Porzellan Manufaktur Nymphenburg

慕尼黑英國公園

"東學西漸"的典範之一,是慕尼黑英國公園裡的中國塔。英國公園於1789年由維特斯巴赫家族的選帝侯卡爾‧特奧多爾‧馮‧巴伐利亞下令修建,至今已度過220年歷程。從地圖上看,英國公園居然佔了整個慕尼黑城的1/5,遠大於美國紐約的中央公園和英國倫敦的海德公園。中國塔是英國公園裡最著名的景點。這座塔同公園幾乎同時誕生,它的原型是倫敦皇家植物園邱園的中國塔。建塔時曾有人反對,認為中國風已經過時。但主設計師力排眾議,建造中國塔的方案才最終得以實施。這個25米的木製建築曾多次被毀,此後又按照原樣得以重修。慕尼黑人在中國塔下放置了7000個座位,然後出售巴伐利亞著名的白啤酒。於是這裡便成了慕尼黑喝啤酒的最佳去處之一。

我在綠草如茵的英國公園散步,遠處的慕尼黑老城區和聖母教堂依稀可見。當我走累以後來到中國塔邊坐下,我點了一杯巴伐利亞白啤酒,然後一邊品嘗一邊聽中國塔上的樂隊演奏音樂,別有一番風情。

作者:趙羽中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