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坐在中國」——記米歇爾•沃爾夫的科隆破椅子展

德國之聲中文網2006年2月2日

你見過小爬凳、破椅子嗎,這些在如今的中國,尤其是城市已經難得一見了,不過現在正有數十把椅子聚在一起亮相科隆的展覽會了。德國之聲見習記者實地報導,並拍攝眾多圖片放在下面鏈接的圖片展裡。

https://p.dw.com/p/7vPf
破舊的椅子卻被沃爾夫先生賦予了新的生命圖片來源: DW

作為室內設計盛會「Passagen 2006」 的一部分,科隆KAP論壇展出了2005年荷賽(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一等獎得主米歇爾•沃爾夫(Michael Wolf)的60幅照片和40多把「破椅子」。這個主題為「坐在中國」的展覽形式很特別,是由攝影展和實物展兩部分組合而成的:破椅子的特寫照片、以椅子為主題的中國日常生活照,以及沃爾夫在中國收集的各式各樣的破椅子,它們以一種奇妙的方式相聚在一起。自1月16日開幕式以來,已有2000多人前來參觀,展覽還將延續至3月11日。

展出的椅子和凳子個個缺胳膊少腿:加有厚軟墊的椅子、破舊的凳子、修跡斑斑的鐵椅、用紅玻璃線纏著腿的小爬凳、用膠布纏繞著的自行車座墊,有的甚至已修理過不止一次。沃爾夫的意圖是以"坐"來展現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宏大主題。

「醜陋中的美麗」

米歇爾•沃爾夫在北京街頭為一張破椅子攝影時,立刻被一群憤怒的人們團團圍住。一位老年婦女喝道:"你們外國人就想著怎麼展示中國落後的一面。"沃爾夫為自己辯解道,在他看來這些椅子並不醜陋,只是很古老。但圍著的人群並不相信。沃爾夫強調,自己的興趣在於挖掘「舊物中的美麗」和時間的延展。

破椅子的背後蘊藏著沃爾夫個人的審美眼光和獨特理念。他努力通過與椅子有關的組照折射出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的方方面面,從椅子到人們的思想。

這些破椅子既不高貴,或許也不舒適,但它們並非現代流水線下批量生產出來的,而是獨具個性的,每座椅子、凳子都經歷了歲月的流逝,都蘊含了無數的故事。它們不曾落座清代官員家中,也不是哪位名人的寶座,它們都是平民的椅子。這些椅子讓人們想起了弄堂、胡同和農村的生活,祖母休息時的破躺椅,小孩子聽爺爺講故事時坐的小凳子,眾人乘涼聊天時的凳子,舊時村裡放電影常搬的小凳子。

那些破椅子靜靜地躺在哪裡,經歷歲月的打磨,他們顯得那麼特別。沃爾夫行走於中國的鄉村與城市,看到了中國的繁華,也感受到了繁華背後的生活。

行走在中國的西方漫遊者

世界知名攝影師及藝術家米歇爾•沃爾夫1954年生於慕尼黑, 在美國長大, 曾就讀於加拿大多倫多和美國伯克利大學,旅居中國大陸和香港11年。目前為《Stern》雜誌擔任攝影記者。他拍攝的一組名為《中國——世界工廠》的作品獲得了 2005 年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當代熱點類組照一等獎,《明鏡周刊》曾刊登其中一張照片。沃爾夫已經出版了三本書:《坐在中國》、《轉型中的中國》、《香港:前門/後門》。他的另一個以"密集空間"為主題的攝影展反映了中國狹窄空間中人的生存狀態。

這樣一個西方背景的人卻又在中國生活了那麼多年,並且致力於探索東方文化的脈絡,他的視角是奇特的。沃爾夫的作品是在長期行走中積累的。他的作品有著一貫的傳承性,每個主題都與人有關,表達人性。他的角度一般都很特別,比如香港的前門後門或是破舊的椅子,但表達的都是人性。沃爾夫是一位感覺敏銳的觀察者和善於深思的智者,他在藝術與紀實之間遊刃有餘,事實上,作為一個「反設計者」,他想將這兩者結合起來。沃爾夫,一個行走在東方的西方漫遊者和反思者。

西方藝術+中國元素?


正如沃爾夫自己所說,很多人並不認為他的作品美麗,尤其對中國人來說,這些破舊不堪的椅子凳子甚至是一種恥辱。據KAP論壇的負責人介紹,來參觀的多為西方觀眾。不可否認的是,西方普通受眾多是從西方自己的視點來瞭解中國。特別是關於對中國社會的認識,西方攝影師的體會,有時深刻敏銳,有時卻也有失偏頗。

為什麼中國的東西,到了外國人那裡,變得有韻味起來呢?破舊的椅子、凳子、自行車後座,是對中國的妖魔化還是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詮釋?沃爾夫想做的是後者,以其獨特的審美觀,可這畢竟仍是西方的品味和標準。因此展現中國人自己的視點是多麼重要。西方人能夠真正詮釋中國文化嗎?中國元素已成為世界矚目的熱點,崛起中的中國也需要強大的影像輸出,需要對自身文化的註解,需要中國視點。中國視點不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標準,也不僅僅是本土化,而是能夠獲得世界認同的中國視點。

(青光含藏)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www.dw-world.de